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9月25日 | 人力资源行业新闻速递

9月25日 | 人力资源行业新闻速递

时间:2025-09-25
浏览量:27
分享:

1

来源:大江网

江西南昌1413个见习岗位虚位以待

9月22日,记者从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近日,南昌市通报了《2025年各级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情况。目前,南昌市共征集见习岗位1413个,其中183家事业单位提供914个见习岗位,以综合岗、教师岗、技术岗等类型为主;92家国有企业提供499个岗位,以综合岗、工程管理岗、资料员等岗位为主。

据介绍,南昌市明确见习单位需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费,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按每月3000元/人的标准发放见习待遇,保障青年基本生活。此外,南昌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就业见习待遇发放,减轻见习单位参与压力。根据要求,见习单位须为见习人员办理补充工伤保险,同时明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不视为就业,期满后可参照应届毕业生享受有关政策,消除青年后顾之忧。截至9月19日,南昌市已有275家各级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通过审核并完成见习单位认定。(章娜)


2

来源:第1眼TV-华龙网

最新!重庆2025年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发布


日前,重庆2025年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发布,重庆市2025年度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核定工作中使用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8065元/年,折合7339元/月(向上取整)。

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可在该社平工资的60%至300%之间进行选择,每10%为一个档次。

2025年重庆市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如下:


3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571元!宁夏首笔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赔付到位

“571元!”9月18日,银川市“饿了么”骑手小袁成功收到了全区第一笔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赔付医疗费。


前不久,袁某在银川街头送单时,不慎与隔离护栏相撞,导致头部及眼部受伤,他立刻通过“饿了么”APP完成 “一键报案”,自此也按下了宁夏新职业伤害权益保障的“启动键”。受伤后,平台企业及时提交申请,银川市人社部门、委托承办机构快速响应,同步对接核实情况,严谨展开调查取证,以“快响应、严审核”的高效模式,推进各环节工作,最终成功为袁某赔付了职业伤害保障医疗费。


今年7月,宁夏作为西北地区唯一试点省份,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聚焦出行、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等风险较大行业,率先将滴滴出行、美团、饿了么等10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


在制度落地过程中,银川市社保中心积极发挥政策执行“排头兵”作用,配合自治区细化政策,提出多项切合本地实际的建议,并反复测试业务系统,与商业保险机构高效协同,实现从报案、审核到赔付全流程线上无缝办理。


“这‘首单’赔付,让制度从‘纸上条文’变成了‘看得见的守护’,为全国健全保障体系提供‘银川经验’,给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撑起权益‘保护伞’。”银川市社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优化经办服务、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推动更多平台企业及就业人员纳入保障,并持续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筑牢职业安全网。(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


内容为部分截取,更多详情请点开↓

原文链接:

https://hrss.nx.gov.cn/gzdt/sxdt/202509/t20250922_5031045.html


4

来源:达州人社

四川达州万源:以“五彩产业+帮扶车间”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达州万源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积极探索“五彩产业+帮扶车间”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破解山区群众就业难、增收慢等突出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万源特色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就业互促共进的新路径。

五彩产业绘新图,帮扶车间筑富路。

东西协作双向赋能,资源对接精准高效。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共建“万源·普陀劳务协作联络站”。自协作战略实施以来,投入资金3.598亿元,引进东部企业16家,实现两地高质量协同发展。

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融合效应初步显现。锚定秦巴山区产业特点,以“五彩产业”为抓手,建成规模化生产基地8个,打造百里坡旧院黑鸡、魏李好李子酒、冻干闪萃绿茶等区域特色品牌6个,为农村地区群众拓宽“家门口”就业渠道,形成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帮扶车间精准覆盖,就业网络织密织牢。围绕“五彩产业”整体布局,实施“村村有岗、户户增收”行动,根据产业特性和劳动力分布,培育就业帮扶车间17家、玩具加工车间30个,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车间”的就业带动格局,为群众提供便捷就业通道。

政策服务双驱动,拓宽路径促增收。

强化政策集成供给,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制定出台就业帮扶车间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奖补等一揽子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车间、吸纳群众就业,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268余万元。同步落实税收减免、融资信贷等配套支持,为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3000余万元,有效缓解企业创业压力。

构建三级服务体系,提升人岗匹配效能。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组建国有劳务公司1家、乡镇(街道)劳务专业合作社33个,培育村(社区)劳务经纪人340名,吸纳社员1.2万名,开展专场招聘38场,为帮扶车间精准输送劳动力2195人次。同时,推行“1+N”包联服务机制(1个帮扶车间由N个部门联合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创新市场拓展模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依托线上电商平台,开设298个行政村(社区)直播间。2024年以来,开通带货直播8000余场,助力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911万元;线下推动旧院黑鸡、富硒茶叶、萼贝药材等特色产品进入东部市场,年销售额达1.42亿元。同时引导企业盘活乡镇闲置资产27处,以“轻资产”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群众就业更稳定,乡村振兴添动能。

就业增收成效显著,民生底线兜牢兜实。就业车间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之一。截至目前,就业帮扶车间、加工车间共提供就业岗位3.2万余个,其中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定向设置岗位1.64万个。通过“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累计开展培训8207人次,就业人员年均增收3.84万元。

产业效益明显增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万源农村群众实现本地稳定就业2.64万人,本土企业利润率增速明显,“旧院黑鸡”“巴山青”等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溢价能力不断增强。其中,黑鸡实现年产值0.5亿元,茶叶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振兴底蕴更加厚实。近年来,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技能培训5024人次,实现产业和培训融合发展;通过“师带徒”“结对子”等方式,回引返乡农民工创业642人,创办企业198家。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最持久、最深厚的动力。

万源市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政策宣传扩面、服务保障提质、企业赋能增效、协作深度拓展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提升。


5

来源:西安市民政局

陕西西安:银发经济迎机遇 旅居养老向未来

9月20日,作为第三届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重要活动的银发产业供需对接暨养老机构服务提升交流会、第三届西安市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技能竞赛颁奖仪式暨养老行业产教融合交流会、“乐在长安”旅居养老合作交流会同期举行,养老服务领域企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西安,共话银发产业服务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建设、旅居康养产品创新与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银发产业供需对接暨养老机构服务提升交流会以“供需对接”与“服务提升”为主题。会上,行业嘉宾围绕各自专业领域分享了科技助老成果,探讨了产业融合与数智医疗赋能路径。

第三届西安市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民政、人社、工会、妇联四部门首次联合主办的赛事,设置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两大赛项,110名选手同台竞技,最终评选出6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及22个优胜奖。在产教融合交流环节,多位行业专家、院校代表及企业负责人分享了高技能养老人才核心能力设计与产教融合实践,校地协同、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话题展开交流,为破解养老领域产教融合动能不足、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提供思路。

在"乐在长安"旅居养老合作交流会上,与会行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旅居养老特色资源挖掘、产品创新模式构建、服务质量优化升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旅居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会上,《陕西省旅居养老单位服务与管理规范》发布, 陕西省首批旅居养老试点县(区)名单发布,31家单位领到“陕西省旅居养老单位”标识 ,“陕西旅居互联网平台” 启动试运行,将推动旅居养老产业规范运营与资源高效整合,为银龄提供更优质的旅居康养服务。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西安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50万人,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需求多元”特征。推动银发产业发展、提升养老服务品质,是西安回应“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期盼的时代考题。

近年来,西安持续深化养老人才培育政策,通过发放入职与岗位补贴强化职业吸引力,以常态化培训和技能竞赛推动专业能力提升。2018年以来,西安市已连续举办八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连续六年斩获全省大赛团体一等奖,对各级赛事获奖选手不仅给予3000-30000元奖金,更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并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下一步,西安将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养老服务向智能化、专业化、个性化升级,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胡诗语)


6

来源:崆峒人社  

甘肃平凉:推行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3+模式”,切实提效能、优服务、强作风

今年以来,崆峒区人社局以常态化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为重点,以优化运行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为抓手,推行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3+模式”,持续提升人社服务质效。

一是推行“直通车+事要解决”工作导向,联办解决“具体事”。跨股室事项集成办,以行政处罚审核小组、工伤认定审核小组、退休审核工作小组等工作专班为基础,对跨股室单位的重点难点信访事项,由局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统一调度,盯住事、解决事,直至销号办结。跨部门事项协同办,对涉及人社部门及区级其他部门的跨部门事项,通过相关联合会议、联合办理等方式与部门协同办理,必要时汇报区委、区政府统一调度,直至问题化解。部分企业职工退休、工伤认定、养老保险缴纳、人员安置等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跨层级事项提级办,对受理的跨层级事项、“久拖不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政策界限问题,衔接汇报上级部门或主管领导提级办理,层层向上汇报反映解决,做到较真碰硬解难题。人社公共服务平台系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仲裁案件提级办理等疑难事项得到化解。

二是推行“直通车+能力提升”工作方向,支持磨炼“重点人”。新进干部一线淬炼,在继续落实各股室单位负责人为窗口值班人员、党组成员为带班领导工作基础上,将3名新进干部纳入窗口值班人员名单,接待办事群众的现场咨询和来访,让新进干部尽快了解人社工作重点,增强实践能力。年轻干部重点培育,以强化实践锻炼为重点,以“人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为载体,全面锻炼年轻干部勇于承担复杂事,敢于处理棘手事的工作能力,全局35岁以下青年干部开展集体学习、研讨发言5次。全体干部常态练兵,以“直通车”人社行风品牌为牵引,在全局上下积极开展人社“援企稳岗服务千企”“练兵比武”“人社政策讲堂”等系列行动,查堵点、强素质、优服务,多管齐下打造高素质人社干部队伍。

三是推行“直通车+破难创新”工作主线,丰富拓展“工作面”。靶向攻坚急难愁盼,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创业担保贷款、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提前退休审批、工伤认定、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等7项人社政务高频事项,查原因,疏堵点,靶向发力抓协调,把“实事清单”变成“成果清单”。系统管控风险隐患,将“直通车”模式同解决具体问题有机结合,围绕全区“五零”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及人社领域十大风险,精准分析研判,找准问题重点,依法依规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难题源头化解、实质性化解。实践复盘典型经验,以已经实践运行的区仲裁院“345”工作法、监察仲裁双联动为典型案例,以实施省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契机,围绕零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家政服务业品牌打造、社保优办快办服务、人才引进招聘服务等重点方向,探索研究就业服务新模式、技能培训新模式、社保服务新模式,不断拓宽“直通车”运行范围,创新工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