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造成差距最普遍、最主要的原因。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通常与您退休前多年的月平均工资挂钩。
你的缴费基数高,个人账户里的钱就多,退休后计算出来的养老金自然就高。
他的缴费基数低,即便工龄一样,个人账户积累少,养老金也就低了。
举个例子:假设A和B都在某城市缴费22年,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为6000元。
A一直按最低基数(6000×60%=3600元)缴费,每月个人缴纳金额为 3600×8%=288元,一年就是3456元,22年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计算利息)约为76032元。
B是高薪人群,按最高基数(6000×300%=18000元)缴费,每月个人缴纳金额为18000×8%=1440元,一年就是17280元,22年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计算利息)约为380160元。
单看个人账户养老金,若两人都是60岁退休(计发月数139):
A的个人账户养老金:76032÷139≈547元
B的个人账户养老金:380160÷139≈2735元
仅这一项,B就比A多2188元。再加上基础养老金的差异,差距会更大。现实中,很多灵活就业人员为了减轻负担,会选择按最低基数缴费;而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职工,缴费基数往往较高,甚至能达到上限,这就为退休金差距埋下了伏笔。
“工龄”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养老金计算精确到“月”。您以为的30年工龄一样,可能他是30年零1个月,您是29年零11个月。在养老金计算公式中,这微小的差别也会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视同缴费年限” 的认定。对于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就参加工作的人,这段时间的工龄被称为“视同缴费年限”。这部分年限的认定需要准确的档案材料佐证。如果老李的档案材料齐全,认定顺利,而老张的档案有缺失,导致部分年限未被认定,那么两人的“总缴费年限”其实就已经不同了。
养老金的高低与退休时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直接挂钩。这是一项“社会红利”。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退休,社会平均工资高,计算出来的养老金基础部分就高。
在三四线城市退休,社会平均工资低,养老金自然就低。
如果因为工作调动等原因,最后是在一个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办理的退休,那么即使你们之前的经历完全相同,他的养老金也会因为“沾了城市的光”而比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