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一次说清非全、派遣、外包、平台用工等灵活用工模式的区别

一次说清非全、派遣、外包、平台用工等灵活用工模式的区别

时间:2025-07-04
浏览量:11
分享:
企业要降本增效、人力结构要灵活,不可能全靠传统的“签劳动合同、五险一金”这一种方式撑住所有业务场景。

但广义上的灵活用工,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业务外包、平台用工、实习生、退休返聘……

如果不搞清楚这些方式的法律边界、使用场景、成本结构,踩坑的几率非常高。

今天,小皮匠来帮您捋一捋,把企业常见的几种“灵活用工”模式一次性讲清楚,让正在灵活用工的企业心里也好有个谱:用哪个形式最合规?哪个最省钱?哪些情况风险高?哪些不能乱用?

01非全日制用工

时间最灵活,但不是兼职就等于非全

关键词:灵活排班 | 时薪结算 | 随时终止 | 无需补偿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有什么核心特征?

  • 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不超过24小时(注意这个时间限制!)。
  • 可以按小时计薪、日结/周结工资。
  • 合同形式|可订立口头协议(更建议签订书面合同)。
  • 双方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不需要提前通知或支付赔偿。

适用哪些场景?

餐饮、零售、客服、展会临促等用工高峰期不稳定的行业;

有季节性波动的岗位,比如寒暑假、双十一电商、景区等。

使用该模式要注意哪些问题?

  • 禁止约定试用期;
  • 工伤保险必须缴纳,其余的险种可由个人自愿参保;
  • 小时工资≥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结算周期最长不超过15日。

很多企业把“兼职”当作非全,这其实是误区:只要工作时间超了4小时/天或24小时/周,那就不叫非全了,可能被认定为全日制用工,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02劳务派遣

你用人,我当“东家”

关键词:三方关系、风险隔离、用工单位实际管理

劳务派遣就像“借人打工”——你和人力资源公司A签约了,A公司招了B,派B去你的公司干活。你管B干活,但工资社保归A公司发。特点是“用人不雇人,雇人不用人”,适合短期、辅助性岗位。

有什么核心特征?

  • 三方关系:员工签约派遣公司,派遣公司把员工“派”到用工单位;员工由派遣公司发工资、缴社保;用工单位只负责安排工作。
  • 人由谁管:员工受用工单位直接指挥,但不算其正式员工。
  • 岗位限制:只能在临时性(≤6个月)、辅助性(非核心岗)、替代性(顶替休假/离职)的岗位上用派遣工。

适用哪些场景?

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岗位(这也是法律规定的前提)

企业内部不想直接招聘,但又要人干活。比如:产线操作工、行政前台、物业保洁等非核心岗位。

使用该模式常见坑点

  • 国家对劳务派遣是收紧态势,《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岗位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
  • 假外包真派遣:签的人力外包,但实际管理是用工企业,行派遣之实。
  • 滥用派遣:核心岗位也被派遣。

若实际是核心岗位、长期使用,则容易被认定为“用工关系实质重于形式”,企业会被追责。

03业务外包

交成果不交人,活干好就行

关键词:合同管理、成果导向、非雇佣关系

业务外包,说白了就是“公司把活儿包出去,让别人干”。这里的“别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别的企业。

比如,某银行把客服业务包给A外包公司,A公司招人、培训、发工资,银行只管客服质量达标就行。

有什么核心特征?

  • 合同签订:甲方企业与外包公司签的是“服务合同”不是劳动合同。
  • 人由谁管:由外包公司自行安排人力,企业不能对外包员工直接指挥。
  • 甲方只对“服务结果”监管,比如某系统是否开发完成、某片区配送是否完成。
  • 风险转移:外包公司承担用工风险(工伤、裁员等),甲方只按合同付钱。
  • 合作灵活:可以按项目、按时间(比如1年)外包,干完就结束。

适用哪些场景?

明确可以“包结果”的岗位,比如保洁、安保、物流配送、研发外包、内容制作等。

需要的是“工作结果”,而不是“某个人做这个事”。

使用该模式常见坑点

  • 假外包真派遣:有些公司名义上外包,实际还插手管理(可能被认定违法)。
  • 质量风险:外包公司偷工减料,甲方背锅(比如客服态度差,客户骂的是银行)。

很多“伪外包”,其实只是变相用工,比如让“外包员工”来打卡、考勤、绩效,干得不好企业直接接触关系,那就很容易被认定为“劳动关系”,企业一样要担责。

要防止“用人导向”演变为“指挥劳动过程”,否则“外包”就变成了“违法用工”。

04平台型用工

组织平台化,需求订单化,管理数字化

关键词:多方合作、业务承揽、自雇形式

平台型用工的官方释义是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由独立、非固定从业人员提供商品或服务,以灵活的工作方式和碎片化的工作内容为主要特征的用工模式。


说直白点就是“人在平台接单干活,但平台不直接雇你”。用工企业通过平台派活儿,劳动者接单干活,平台连接供需两端的形式。

有什么核心特征?

  • 无劳动关系:平台从业者多为“个体经营者”或“自由职业者”,与平台之间是“合作关系”
  • 通过派单/接单建立承揽合作:平台不直接雇佣人,而是“撮合供需”。
  • 工资结构灵活,按单提成、抽佣。
  • 平台无义务为其缴纳社保、也没有传统的雇佣合同,一般签订承揽合作协议。

适用哪些场景?

共享经济类岗位,如外卖骑手(美团、饿了么)、网约车司机(滴滴)、家政服务(天鹅到家);

专业技能类,专业设计(猪八戒)、网站建设、程序开发、卫生健康、清洁清洗及维修维护(万师傅)等。

该模式常见避坑点

如果平台对个体人员有强管控(比如强制排班、罚款、等级制度等),容易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

不是通过灵活用工平台发薪就是平台用工,结算发薪只是一环,合规结算的前提是有实质发生的灵活用工场景,而非本末倒置。

高频用平台用工的企业,需要做合规化管控,比如模式的合规重构、购买商业保险等,以此降低风险。

一句话总结不同用工形式的关键区别


图片


最后的建议:如何选,才是关键

别为了省钱选错方式

用工成本和用工责任是硬币两面。越想规避五险一金省成本,风险反而可能越大。只要你还在“指挥人”,就要承担用工责任。

别用“外包”去包人

很多企业喜欢用外包人员,但注意,这其实是用人导向,而非成果导向,这样的“假外包”风险很大。

灵活不等于不规范

灵活用工要“合法、合规、合理”。签约、支付、保险、管理边界,每一项都要有章法。可以不走传统路径,但必须有规矩。

建议和专业第三方合作

如从人员招募、企业专属门户定制、订单过程管理、结算发薪等平台用工全链方案,降低用工成本、降低用工风险,以数字化助力企业用工提效、降本、合规。

如果你是HR或者用工负责人,看完这篇文章后,希望你能在实际业务中“对号入座”,每一种用工方式都有其应用价值,关键在于选得对、用得稳。用错了,再小的风险也可能成为隐患;用对了,灵活用工真的可以帮企业提升组织弹性、降低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