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作机制:委托人将房产转移至信托,由受托人委托专业机构出租或运营,产生的现金流定期支付养老费用;老人去世后,房产按约定传承给受益人或用于慈善。该模式分为 “过户型” 与 “不过户型”,上海采用 “不过户 + 注记” 模式,在不动产权证标注 “信托财产”,避免权属转移的高额税费。
典型案例:上海信托落地全国首单 “不动产+现金” 混合家庭服务信托。2025年6月,一位中年女性委托人将商办公寓、车位与现金装入信托:公寓出租收益补充母亲养老金,子女成年后房产定向传承,同时通过资产隔离防范婚姻风险。该案例创新点在于:一是突破单一现金资产限制,实现“房产+现金”联动;二是构建“租赁收益-养老支付-遗产传承”闭环,满足多代人需求。
社会价值:解决“有房养老难”问题。我国城镇老年家庭住房自有率达90%,但房产流动性差,以房养老信托通过“资产证券化”思维,将不动产转化为持续现金流,为“住房富人、现金穷人”群体提供养老解决方案。
运作机制:委托人以现金、房产、保单等混合资产设立信托,约定养老费用支付、医疗护理安排、资产传承条件等,受托人按合同执行并定期向受益人分配利益。其核心是通过“账户管理+支付结算+资产配置”一体化服务,实现家庭财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实践创新:上海信托“睿赢”“信睿”系列财富管理服务信托通过线上系统实现信托财产查询、养老机构费用直付等功能,委托人可实时监控资金用途。
对比优势:相较于传统理财,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兼具三方面功能:一是风险隔离,资产独立于家庭债务;二是定向支付,确保资金专款用于养老;三是跨代安排,提前规划遗产分配,避免继承纠纷。
服务对象:针对自闭症、脑瘫、阿尔茨海默病等无法独立生活的群体,通过信托保障其医疗、居住、护理等终身需求。
运作模式:委托人(通常为父母)将资产设立信托,指定专业机构作为 “保护人”,与受托人共同管理财产。例如,国投泰康信托北京通州案例中,田女士将房产信托约定:本人在世时可居住,去世后租金用于儿子的终身照护,剩余资产捐赠给特殊教育机构。
多元形态:包括“养老+慈善”双目标信托(如王女士案例)、专注养老公益的专项信托(如雅安公益养老信托)、社区养老服务信托等。
创新实践:万向信托“天目助老慈善信托”募集 200 万元,用于社区老年食堂运营和居家护理服务,覆盖杭州临安区 5 个街道。
社会效应:截至 2023 年,全国备案养老慈善信托 37 单,资金规模 2349 万元,服务覆盖孤寡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等群体,成为政府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
运作模式:Pre-REITs投资:联合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后期通过REITs退出。资产证券化:发行CMBS/类REITs盘活存量养老设施。
政策利好:2024年国家发改委将养老设施纳入公募REITs资产范围,为长期资本提供退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