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拿到工资条,看着“应纳税所得额”和最终被扣掉的个税,你是否曾有过疑问:这个税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除了每个月雷打不动的5000元免征额,还有哪些钱可以在税前“光明正大”地扣掉,为我们省下真金白银?
其实,国家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份丰厚的“民生大礼包”,也就是一系列的税前扣除项目。了解并用好它们,是每个纳税人的合法权利。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盘点一下,看看这些宝贵的扣除项,你是否都已充分利用。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核心公式是:
应纳税所得额 = 年度收入额 - 免税收入 - 减除费用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这个公式里的“减法”越多,我们的应纳税所得额就越低,交的税自然就越少。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拆解这些关键的“减法项”。
第一部分:基础性的扣除(人人都有)
这部分是普惠性的,几乎覆盖了所有工薪族。
基本减除费用(俗称“起征点”)
1.标准: 60,000元/年,即5,000元/月。
2.说明: 这是最基础的扣除,无需任何条件,只要你是居民个人,就可以享受。
专项扣除(俗称“三险一金”)
1.项目: 包括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这“三险”,以及住房公积金这“一金”。
2.标准: 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实缴扣除。简单说,就是你工资条上被扣掉的个人社保和个人公积金部分,都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
3.说明: 这是强制性的,由单位代扣代缴,通常我们无需手动操作,发工资时系统会自动扣除。
第二部分:专项附加扣除(体现个性化差异的“大头”)
这是2019年个税改革后最大的亮点,共包含“七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支出。它们需要纳税人自行申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1. 子女教育
·标准: 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
·主体与分摊: 父母可以选择由一方100%扣除,或者双方各按50%扣除。选定后,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关键点: 覆盖从学前教育(满3周岁)到博士研究生的全阶段。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可以。
2.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标准: 每个婴幼儿,每月2,000元。
·主体与分摊: 与子女教育相同,父母可选择一方100%或双方各50%扣除。
·关键点: 覆盖从子女出生到年满3周岁的前一个月。这是对新生儿家庭的重大利好。
3. 继续教育
·标准: 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每月400元。
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一次性扣除3,600元。
·主体与分摊: 只能由本人扣除。如果同时接受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且都符合条件,可以分别享受。
·关键点: 学历教育的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48个月。职业资格需要是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技能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4. 住房贷款利息
·标准: 每月1,000元,最长扣除期限不超过240个月(20年)。
·主体与分摊: 只能由主贷款人一人100%扣除。婚后夫妻共同购买的,可自行商定由一方扣除。
·关键点:
o必须是纳税人本人或配偶的首套住房贷款。
o重要: 住房贷款利息与下文的“住房租金”项目互斥,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你只能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扣除。
5. 住房租金
·标准: 根据城市不同,分为三档:
o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每月1,500元。
o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每月1,100元。
o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每月800元。
·主体与分摊:
o若夫妻双方在主要工作城市均无自有住房,且都租房,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承租人)扣除。
o主要工作城市不同的,可以各自按标准扣除。
·关键点: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是前提条件。同样,与“住房贷款利息”二选一。
6. 赡养老人
·标准:
o独生子女:每月3,000元。
o非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3,000元的额度,每人分摊额度不能超过1,500元。
·主体与分摊: 需要签订书面分摊协议。
·关键点:
o被赡养人需年满60周岁。
o被赡养人包括亲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
o如果老人有多名子女,需要所有子女协商一致,确定分摊方式。
7. 大病医疗
·标准: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医保目录范围内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可在80,000元的限额内据实扣除。
·主体与分摊: 可以由纳税人本人、配偶或其未成年子女中任一人扣除。
·关键点:
o这是唯一一个按年据实扣除的项目,需要在次年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才能申报。
o需要保留好相关的医疗票据和医保结算单。
第三部分: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特定人群的福利)
这部分不是人人都有,但如果你符合条件,也是一笔不小的扣除。
1.企业/职业年金: 单位和个人缴付的年金中,个人缴付部分在规定标准内可在税前扣除。
2.个人养老金: 这是最新的政策。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每年12,000元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中据实扣除。
3.商业健康保险: 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可以按每年最高2,400元(每月200元)的标准进行税前扣除。
如何申报,享受红利?
了解了这么多项目,如何才能真正享受到呢?
·主要工具: 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个人所得税”APP**。这是最方便、最权威的申报渠道。
·申报路径:
1.日常预扣: 在APP上填写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后,可以选择“通过扣缴义务人申报”,这样单位在每个月发工资时,就会根据你申报的信息进行预扣税款,让你每月都能多拿一些钱。
2.年度汇算: 如果你忘记或未及时申报,不用担心。可以在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的年度汇算清缴期间,通过APP一次性补充申报所有符合条件的扣除项,系统会自动计算并进行退税或补税。大病医疗支出就属于此类。